哥普拉皇后的自凟

Friday, January 26, 2007

瑪麗皇后一戲,奇差。

電影開首,以瑪麗本為奧地利公主嫁到法國成為太子妃一段,讓人跟隨瑪麗進入凡爾賽,籍此墮入那個世界。華麗婚宴過後,一切歸於淡然,是政治婚姻的開始,瑪麗為了穩定地立,必須懷有太子骨肉方可。只是,三番四次都是太子外出打臘,然後深夜歸來床上跟瑪麗什麼都沒有幹就一聲對不起晚安倒頭睡覺;讓人著實不耐煩。同一件事情,差不多同一角度同一敍事方式,有必要重複又重複嗎?沒有營造了特別效果,跟往後也沒有連接對比。反而,後來瑪麗兄長幾句提醒太子就能促成美事,與此段更顯得格格不入。

既然無法縱情與丈夫關係,瑪麗開始不停設宴又豪賭一番,直至遇上英俊官軍攪了婚外情等,事件舖排得空洞零碎。及後忽然民情匈湧,著實叫人摸不清究竟為何,電影主旨掉到哪裏?

蘇菲亞哥普拉大概為了讓瑪麗切實的做一個“其實沒做過什麼壞事”的人,片段的交代了很多事件。她嗜甜、貪戀漂亮衣飾、愛整頭、只有一段小插曲般的婚外情等,其實算不上壞事。她甚至為了慳家,只種小樹。又著下人不要送來鑽石,用來接濟飢民等,似乎更是點德政。哥普拉又刻意滲入了全盤現代元素;煙花、的士高派對、搖滾配樂、買鞋又買鞋等,無非是隱形蒙太奇,把現代女生的一切“攝”了到瑪麗身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告訴大家,瑪麗不過是一個嗜甜愛玩的少女,在時移世易的今天大家可要抱著可人兒來錫,怎可能要斬她的頭?

哥普拉以此做為自己獨特的電影手法,是墮入了萬刧不復之地。整套電影叫人無法投入不特止,零碎的敍事根本沒有引起共鳴。她在官方網頁這樣寫: Everything we did is based on research about the period, but it's all seen in a contemporary way. My biggest fear was making a masterpiece Theatre' kind of movie. I didn't want to make a dry, historical period movie with the distant, cold tableau of shot.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me to tell the story in my own way. 她真的沒有製造出一套MASTER PIECE,也沒有造就了什麼歷史鉅著,她不過造了一隻四不像的怪胎。正如她說,她想要以她的方法去說這個故事。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自己在說什麼。

總括而言,要不以純歷史電影手法,讓人產生共鳴認為瑪麗無非天真少女(這樣其實更難);要不就玩得更加盡,比如那些豪賭忽然飄到拉斯維加斯!但這唔湯唔水的怪胎,不僅浪費片商大量金錢,更苦了觀眾硬要坐足二個小時看著零碎片段最後原來發現不過是哥普拉皇后的自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